研究摘要
過去,「教-考-訓-用」配合制度是考試院的施政重點。本研究著重於其中「教-考」及「教-用」連結性之課題,透過考選部與銓敘部資料庫分析及焦點座談等方法,探討國家��試報考者及錄取者在求學期間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與「國家考試類科」之間的「關聯度」,定義「教考關聯度」(Education Examination Correlation, EEC)。除此之外,也將分析錄取者進入公部門工作之後,其教育背景與工作表現的相關程度,從循證(evidence-based)的角度來回應我國國家考試「教-考」與「教-用」之間的配合度問題。 首先,在「教-考」方面。本研究發現大學科系的課程內容與考試類科間的實質相關性不高,一方面顯示高教目標未必都與國考知識領域相關;另一方面國考「行政」與「技術」類科間,對應大學科系有明顯的差異,包括下列五點,其一,技術類科的系所畢業生報考的類科科目數,較行政類科系所畢業生要少;其二,自然科系畢業生,跨考行政類科的比例,遠遠高於社會科學畢業生跨考技術類科,而人文學科畢業生只報考行政類科;其三,「EEC與上榜率」的相關性分析,技術類科無顯著相關,但行政類科有低度顯著正相關(0.04);其四,「有效類科數」方面,行政類科報考類科數較高的系所,以「企業管理」為主,而技術類科則比較多元;其五,高考類科的「專業吸引指數」(考試類科是否吸引相近科系來報考)方面,前38名都是技術類科,而行政類科的前五名排序如下:「衛生行政」、「金融保險」、「工業行政」、「企業管理」、以及「財務審計」。再者,在「教-用」方面,不論從考績或是陞遷來看,教考關聯度的影響力也都不高,隱含通過國考者進入公職之後的表現,「教-考」關聯度的解釋力較低。 最後,由於此計劃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性地整合考選部、銓敘部與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的資料庫整合並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資料治理的角度,本研究亦特別呼應考試院的數位轉型政策,建議考試院針對不論在資料的蒐集與保存、資料庫的管理與人才以及資料的開放與加值應用等進行全盤規劃與調整。
研究資訊
- 研究年度:民國 111 年
- 研究主持人:陳敦源
- 研究機構:國立政治大學
- 研究經費:454,993 元
相關檔案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