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史(三):教改擴張期(1991-2003)

發布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三篇,探討1991-2003年教改如何引爆高等教育的大擴張時代。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創傷,學生總數為104萬人。到了2003年(民國92學年),學生總數達到514萬人的歷史最高峰。然而,至2024年(民國113學年),學生總數已跌至343萬人。本篇將聚焦於這段史詩的第三個階段:教改擴張期。

近10年少子化衝擊

第三期:教改擴張期(1991-2003,12年)

背景:從菁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這段時期,台灣教育面臨從菁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關鍵轉折。1994年爆發的**「410教改大遊行」,兩萬人上街訴求「廣設高中大學、降低班級人數、推動多元入學」。政府對此的回應是大學數量從23所暴增至147所**,但這也為日後的退場危機埋下了種子。

數據變化

| 指標 | 80學年 (1991) | 92學年 (2003) | 變化 | |------|---------------|---------------|------| | 學生總數 | 509萬 | 514萬 | +1.0% | | 年均增長 | - | +0.4萬/年 | - | | 高教學生 | 55.2萬 | 133.5萬 | +141.8% | | 高教占比 | 10.8% | 25.9% | +15.1pp |

這12年間,學生總數僅微增1%,顯示已達高峰停滯。然而,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卻暴增141.8%,高教占比從10.8%躍升至25.9%,年均成長率高達8.9%/年,顯示教改主力集中在高教。

政策與社會因素

這段時期,大學數量爆炸式增長,從1991年的23所增至2003年的147所,其中公立大學增加18所,私立大學增加49所,技職體系升格為科大者更高達57所。結果是大學錄取率從30%飆升至90%以上,「人人都能上大學」成為現實,但也造成品質參差不齊。同時,專科升格科技大學使得技職體系「學歷化」,實作能力下降。多元入學方案(1994年起)取代單一聯考,立意良善但爭議不斷。此外,少子化開始衝擊中小學,國小生減少9.5%,國中生減少15.4%,教改擴張期與少子化初期同時發生。生育率持續探底,2003年降至1.24,但當時尚未衝擊高教。

社會影響

教改擴張期帶來了顯著的社會影響。 高等教育普及化,25.9%的人口接受高教,升學壓力舒緩,多元發展機會增加。 然而,大學過多導致品質控管困難,私校財務壓力開始浮現,「學歷貶值」的隱憂也隨之而來,碩士學位成為新的門檻。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台灣教育74年史詩(總覽):從擴張到收縮的歷史與未來

本系列完整解析台灣教育74年(1950-2024)學生總數從104萬攀升至514萬高峰,再跌至343萬的完整歷程。深入探討戰後復興、經濟起飛、教改擴張及少子化海嘯等五大時期的政策、人口與社會變遷,並展望未來挑戰與契機。

2025年10月20日

台灣教育史(一):戰後復興期(1950-1971)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一篇。探討1950-1971年間,台灣在戰後廢墟中如何透過六年國教與嬰兒潮,讓學生數從104萬暴增至403萬(+288%),為經濟奇蹟奠定人力基礎。

2025年10月20日

台灣教育史(二):經濟起飛期(1971-1991)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二篇。1971-1991年,台灣經濟奇蹟帶動教育擴張,學生數從403萬增至509萬。九年國教全面實施,高教學生數暴增232%,技職教育為工業化提供大量人才,但也開啟了升學主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