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寒冬來臨:大學生10年蒸發27萬人,退場潮加速!
數據警訊:104學年度1,324,019人 → 113學年度1,055,179人
10年減少:268,840人(-20.3%)
退場潮:預估2030年前還有20所大學退場
驚人崩跌:高教人口10年減少20%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的寒冬。從2015年(104學年度)的1,324,019人,到2024年(113學年度)已跌至1,055,179人,10年內減少了268,840人,降幅高達20.3%。
高教學生10年崩跌,退場潮加速
退場潮加速:大學面臨存亡危機
近10年退場大學一覽
| 學校名稱 | 停辦/整併年份 | |----------|---------------| | 台灣觀光學院 | 2021 | |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 2022 | | 和春技術學院 | 2023 | | 環球科技大學 | 2024 | | 明道大學 | 2024 | |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 2023 | | ... | ... |
預估2030年前還有20所大學退場或整併
退場原因
這波退場潮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招生人數不足是核心問題,新生人數連年下滑,導致多所大學面臨財務困難,學費收入銳減。其次,師資過剩使得博士生就業困難,加劇了教職市場的競爭。最後,校園空置率上升也成為學校營運的沉重負擔。
招生困境:新生人數持續下滑
新生人數10年變化
| 學年度 | 新生人數 | |--------|----------| | 104 | 約28萬 | | 107 | 約25萬 | | 110 | 約20萬 | | 113 | 約17萬 |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新生人數在10年內減少了40%。這導致多所大學新生註冊率低於50%,其中技職體系受創最深。
招生策略困境
面對招生困境,大學採取了多種策略。包括降低入學門檻,使得錄取率接近100%;提供獎學金、住宿補助以吸引生源;開設新興科系,如AI、ESG、健康照護等;以及積極拓展國際招生,招收僑生、港澳生、外籍生。然而,這些策略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教職市場:博士生就業困難
教職缺額持續減少
| 年份 | 博士畢業人數 | 大學教職缺額 | 錄取率 | |------|--------------|--------------|--------| | 2015 | 3,500 | 1,200 | 34% | | 2020 | 3,800 | 800 | 21% | | 2024 | 4,200 | 500 | 12% |
現況顯示,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率不到30%,多數博士轉向企業或海外發展。教職競爭激烈,部分科系錄取率甚至低於5%。
代理教師比例攀升
隨著正式教職缺額的減少,代理教師的比例持續攀升。這些職位的薪資與福利明顯低於正式教職,且工作不穩定性增加,使得許多有志於教職的博士生面臨困境。
大學如何因應?四大策略
1. 特色發展
大學應積極發展特色,透過深化產學合作與企業建立深度連結,推動國際化以招收外籍生並實施雙語教學,以及發展跨領域新興科系,如AI、ESG、健康照護等,以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2. 減招調整
面對少子化,大學應控制招生規模,維持教學品質,寧缺勿濫,避免惡性競爭。
3. 合併整併
透過合併整併,大學可以抱團取暖,提升規模經濟,共享資源,降低營運成本。
4. 退場規劃
對於面臨退場危機的學校,應提前做好退場規劃,保障師生權益,包括學生的轉學、教師的安置與資遣,並將校園空間再利用,轉型為社區、長照或創新基地。
學生如何選校?三大建議
1. 避開退場高風險學校
學生在選擇學校時,首先應避開退場高風險的學校。建議查詢教育部公告的「退場警示名單」,並選擇財務健全、招生穩定的大學,以確保自己的受教權益。
2. 科系選擇要看未來就業市場
其次,科系選擇應著眼於未來的就業市場。建議優先考慮新興科系,如AI、健康照護、永續發展等,或選擇實務導向、就業率高的技職教育。同時,培養跨領域能力,如雙主修或輔系,也能增加未來的競爭力。
3. 考慮國際發展
最後,學生應考慮國際發展。選擇提供雙語學程、交換生機會的學校,並積極參與海外實習、考取國際證照,以增加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博士生的出路?
1. 企業界發展
博士生在企業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從事研發、技術或管理職位。特別是在跨領域整合方面,如AI結合醫療、ESG結合工程等,博士學位能提供獨特的優勢。
2. 海外教職
對於有志於學術的博士生,海外教職也是一個重要的出路。新加坡、香港、中國、歐美等地的學術機構,提供了國際學術交流與發展的機會。
3. 創業或顧問
此外,博士生也可以選擇創業或擔任顧問。憑藉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可以投入創新創業、技術轉移,或擔任產業顧問、專案管理等職位。
未來10年高教展望
樂觀因素
儘管高教寒冬來臨,仍存在一些樂觀因素。特色大學和頂尖科系依然具有競爭力,國際化和產學合作的深化將為高教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同時終身學習市場的擴大也將為大學提供轉型方向。
悲觀因素
然而,悲觀因素也不容忽視。新生人數持續下滑,退場潮加速,校園空置率上升,教職市場供過於求,這些都將是未來10年高教面臨的嚴峻挑戰。結論是,高教寒冬還會持續10年以上,唯有創新、國際化、產學合作才能突圍。
延伸閱讀
- 系列導覽:台灣學生人口大衰退完整數據解析
- 文章一:10年少63萬學生!台灣教育體系正在縮水
- 文章二:幼兒園異軍突起 - 逆勢成長20%的商機
- 文章四:從537萬到399萬 - 台灣教育74年盛衰史
- 文章五:學生人口僅占17% - 台灣正快速變老
分享這篇文章
Facebook/Instagram
高教寒冬來臨!大學生10年蒸發27萬人
• 高教學生-20.3%
• 大學退場潮加速
• 博士生就業困難
完整分析 [連結]
### Twitter/X
高教寒冬!大學生10年減少27萬人
退場潮加速,博士就業困難
深度分析 [連結]
#HigherEducation #Taiwan #EducationTrends
---
---
**下一篇預告**:[從537萬到399萬 - 台灣教育74年盛衰史](./從537萬到399萬台灣教育74年盛衰史)
台灣教育74年完整歷史,從百萬到高峰再回落,戰後嬰兒潮、少子化轉折,教育體系如何演變?敬請期待!
---
數據驅動職涯決策,幫助你選對賽道!
相關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10年少63萬學生!台灣教育體系正在縮水
104至113學年度,台灣學生總數從461.6萬驟降至398.8萬,10年銳減63萬人(-13.6%)。本文深入分析少子化對各級教育的衝擊,從學校退場、教職市場萎縮到教育資源重分配,並提出因應策略。
2025年10月20日
台灣教育74年史詩(總覽):從擴張到收縮的歷史與未來
本系列完整解析台灣教育74年(1950-2024)學生總數從104萬攀升至514萬高峰,再跌至343萬的完整歷程。深入探討戰後復興、經濟起飛、教改擴張及少子化海嘯等五大時期的政策、人口與社會變遷,並展望未來挑戰與契機。
2025年10月20日
台灣教育史(四):開始衰退期(2003-2011)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四篇。2003年學生數達514萬高峰後首次反轉,8年內減少9.1%。少子化海嘯第一波衝擊國小,但高教體系無視警訊持續擴張,錯失改革的黃金時機,為日後退場潮埋下更深遠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