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清潔隊員?公務體系的學歷通膨困局
數據來源: 銓敘部「行政機關公務人員人數按教育程度分」、「衛生醫療機構公務人員人數按教育程度分」統計(103-113年底)
分析期間: 民國103年至113年(2014-2024,10年期)
核心發現: 大學以上學歷飆升至75.8%,碩博士暴增44.3%,學歷通膨造成嚴重的人力錯配與資源浪費
一、驚人的數字:學歷通膨失控
當我們打開銓敘部的教育程度統計,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浮現:台灣公務體系正經歷一場劇烈的學歷通膨。過去10年間,行政機關大學以上學歷人員從61.1%飆升至75.8%,碩博士更從21.2%暴增至30.6%,成長率高達44.3%。

1.1 大學以上學歷:從6成到7成半
在過去十年,行政機關大學以上學歷的占比從61.1%攀升至75.8%,增加了14.7個百分點,增幅達24.1%。這意味著現在每4個公務員中就有3個擁有大學以上學歷,而專科及以下學歷者僅剩24.2%,其中高中職學歷者更是只佔10.8%。顯而易見,技職背景的人才在公部門中已近乎消失。
1.2 碩博士爆炸性成長:10年增44.3%

碩博士學歷的公務人員人數與占比均呈現爆炸性增長。人數從103年的49,453人(占21.2%)增至113年的78,248人(占30.6%),人數增加了28,795人,增幅高達58.2%,而占比則增加了9.4個百分點,增幅為44.3%。
細分數據:
| 學歷 | 103年人數 | 113年人數 | 變化 | 103年占比 | 113年占比 | 占比變化 | |:---|:---|:---|:---|:---|:---|:---| | 博士 | 3,013 | 5,064 | +68.1% | 1.3% | 2.0% | +0.7pp | | 碩士 | 46,440 | 73,184 | +57.6% | 19.9% | 28.6% | +8.7pp | | 碩博士合計 | 49,453 | 78,248 | +58.2% | 21.2% | 30.6% | +9.4pp |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碩士人數在10年內增加了超過2萬6千人,幾乎翻倍,而博士人數的增長速度更快,達到了68.1%。如今,公務體系中每3個公務員就有1個是碩博士,其成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總人數9.3%的增幅。
1.3 技職學歷崩潰式萎縮
與高學歷增長相對的是技職學歷的崩潰式萎縮。
專科與高中職占比變化:
| 學歷 | 103年占比 | 113年占比 | 變化 | |------|----------|----------|------| | 專科 | 27.0% | 13.4% | -13.6pp(腰斬!) | | 高中職 | 11.8% | 10.8% | -1.0pp | | 技職合計 | 38.8% | 24.2% | -14.6pp |
數據顯示,專科學歷的占比從超過四分之一暴跌至僅13.4%,幾乎腰斬。技職背景的公務人員總數也從將近四成跌至不足四分之一。這代表著以實務技能為導向的人才正在嚴重流失,公務體系的白領化與學術化趨勢日益加劇。
二、各機關的學歷天壤之別
不同機關類型的學歷結構差異極大,顯示了公務體系內部的階級分化。

2.1 衛生醫療:碩博士超過半數
在衛生醫療機構中,高學歷是專業的體現。截至113年,碩博士合計占比高達56.4%,其中博士占19.0%,碩士占37.4%。大學學歷者占33.1%,而專科及以下學歷者僅占10.5%。這種結構,其中每兩人就有一位以上是碩博士,且博士占比高達19%(遠高於行政機關的2%),主要是由醫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員的高學歷需求所驅動,應被視為合理的專業需求,而非學歷通膨。
2.2 行政機關:學歷快速攀升
相較之下,行政機關的學歷結構在113年時,碩博士合計占30.6%(博士2.0%,碩士28.6%),大學學歷者占45.2%,專科及高中職則分別為13.4%和10.8%。值得注意的是其10年來的劇烈變化:大學以上學歷占比從61.1%增至75.8%,大幅增加了14.7個百分點;碩博士占比也從21.2%增至30.6%,增加了9.4個百分點;而專科學歷則從27.0%被腰斬至13.4%。這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行政工作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高的學歷?碩士學位對行政效率的實質幫助有多少?這是否構成了一種「過度教育」?
2.3 10年演變:雙軌分化
從10年演變來看,行政機關與衛生醫療機構呈現出雙軌分化的趨勢。行政機關的大學以上學歷占比快速追趕,10年內增幅達14.7個百分點;而本就高學歷的衛生醫療機構則維持高原狀態,增幅僅2.5個百分點。儘管兩者大學以上學歷占比的差距從25.9個百分點縮小至13.7個百分點,但其背後意義截然不同:衛生醫療的高學歷是專業必需,而行政機關的高學歷則更像是一種學歷通膨的表現。
三、學歷通膨的五大悖論

悖論一:學歷↑ 效能未必↑
第一個悖論是,儘管公務體系中碩博士的占比從21.2%增至30.6%,但民眾對公部門效率的滿意度並未同步提升,政策品質與行政效率也未見顯著改善。這背後的原因可能在於學歷不等於能力,學位無法完全代表實務操作的能力。此外,研究所教育與行政工作內容之間可能存在學用落差,高學歷者可能更傾向於理論而輕視實務,甚至因其學術背景而產生「我比你懂」的傲慢心態,反而增加了溝通成本。例如,碩士學位對於「審核公文」的實質幫助有限,而複雜的學術語言有時甚至會讓政策變得更難以理解。
悖論二:人才過剩 vs 技能短缺
第二個悖論是,公務體系一方面面臨碩博士(占比30.6%)等高學歷人才的過剩,另一方面卻在特定專業技能上出現短缺。現實情況是,會寫論文的人很多,但會寫程式的很少;懂理論的很多,但懂實務的不足。這種人力錯配現象體現在多個方面:政府推動數位轉型急需工程師,但招募到的多是文史哲背景的碩士;基礎設施需要水電、維修等技職人才,但技職背景者已萎縮至總人數的24%;在外交經貿領域急需語言專才,但多數是僅有國內學歷的碩士。結果是關鍵技術職位(如資訊、工程)招不到合適的人,而基層的行政職位卻引來大量碩士過度競爭。
悖論三:學歷通膨 vs 升遷瓶頸
第三個悖論在於,碩博士人數的激增(從49,453人增至78,248人)與有限的高階職位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當人人都是碩士時,碩士學位便不再稀缺,而高學歷者普遍對職涯有較高期待,現實卻是殘酷的。大量的高學歷者卡在基層,導致士氣低落,因為他們可能做著大學生甚至高中生就能勝任的工作。這種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也可能導致離職率升高,形成優秀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例如,碩士在區公所擔任櫃檯人員,或博士在研考會僅從事資料整理工作,這究竟是人才的浪費,還是學歷泡沫化的必然結果?
悖論四:教育投資 vs 社會報酬
第四個悖論體現在教育投資與社會報酬的不對等。從個人角度看,攻讀一個碩士學位需要花費2年時間與數十萬學費,若計入薪資損失的機會成本,總投資可能高達百萬。然而,在公職體系中,碩士的薪資加給每月僅數千元,與大學畢業生的初任薪資差距有限,若要完全回收投資成本,可能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投資報酬率極低。從社會角度看,國家補助了大量的研究所教育資源,但這些高學歷人才若未能適才適所,其產生的公共價值便相當有限,造成了私人成本高昂而社會效益低下的資源錯配問題。
悖論五:學歷門檻 vs 社會流動
最後一個悖論是,高等考試(限大學以上學歷)的錄取人數在10年間暴增26.3%,而普通考試(高中職可報考)的人數卻萎縮了13.3%。這使得學歷門檻無形中成為了階級門檻。經濟弱勢家庭的子女可能因無法負擔大學或碩士學費,而失去進入公務體系的機會;技職體系的學生也難以透過萎縮的普考管道尋求發展。這不僅降低了社會的階級流動性,更可能導致公務體系因成員背景趨同而日益「菁英化」,與基層社會脫節,最終透過學歷複製了社會階級。
四、學歷通膨的五大成因
4.1 考試制度推波助瀾
現行的考試制度是學歷通膨的主要推手之一。由於高等考試(限大學以上學歷)的起點職等較高、薪資也較優渥(起薪約5萬元),而普通考試(高中職可報考)的起薪則低了近40%(約3.6萬元),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在誘導考生追求更高的學歷以獲取更好的待遇。儘管許多行政職務的實際需求未必達到大學學歷,經驗與實務能力可能更為重要,但薪資與職等的巨大差距,使得投資學歷成為一個看似理性的選擇,從而加劇了過度教育的現象。
4.2 社會觀念「萬般皆下品」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重視學歷、輕視技職的傳統觀念,是學歷通膨的文化根源。在「至少要大學畢業」的普遍期待下,碩士學位逐漸從加分項變為「基本配備」。這種瀰漫社會的學歷歧視、名校迷思與文憑主義,使得人人為了「面子」與社會認同而投入追求高學歷的行列,導致技職教育被邊緣化,並讓學歷通膨陷入惡性循環。
4.3 大學擴張與碩士泛濫
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高等教育經歷了大規模擴張,大學院校數量暴增,碩士班也大量增設,其中更包含了品質參差不齊的在職專班與進修碩士。這種碩士學位的泛濫,使得文憑的價值被稀釋,碩士學位逐漸貶值。當大學錄取率超過95%,碩士學位成為許多人延緩進入就業市場或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選擇,但也因此產生了「文憑工廠」的疑慮,論文品質堪憂,學位的鑑別度隨之下降。
4.4 就業市場「軍備競賽」
當高學歷者大量湧入就業市場,便引發了一場永無止境的學歷「軍備競賽」。因為人人都是碩士,碩士學位便不再稀缺,為了脫穎而出,求職者被迫追求更高的學歷,形成學歷通膨的惡性螺旋。十年前大學畢業就能考取普考的職位,現在可能需要碩士學位才能競爭,求職的起跑點不斷後退。這種過度競爭的結果是,碩士畢業生搶奪大學生的職位,造成學歷貶值,但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4.5 薪資與升遷掛鉤學歷
公務體系內部薪資與升遷直接與學歷掛鉤的制度設計,是另一個關鍵成因。碩士或博士學位能帶來數千元不等的薪資加給,升等考試的資格也與學歷相關,這一切都強化了「學歷等於薪資、等於升遷」的預期。這種制度鼓勵公務員「為了加給而讀碩士」,而非出於專業精進的需求,不僅造成了學用落差,更是本末倒置,將追求文憑置於提升實務能力之上。
五、學歷通膨的五大危害
5.1 人力資源嚴重錯配
學歷通膨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錯配,即「高射炮打蚊子」的現象。當擁有碩士學位的人才在區公所或戶政事務所擔任櫃檯人員,或博士畢業生在研考會僅從事基礎的資料整理工作時,這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浪費,也反映了組織的僵化。這種大材小用的情況,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因高學歷者的不滿而降低團隊士氣,造成人才的折損。
5.2 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從社會層面看,學歷通膨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國家每年投入大量預算與資源,補助研究所教育,培養數以萬計的碩士與博士。然而,如果這些高學歷人才最終未能學以致用,其研究成果多數乏人問津,那麼這筆龐大的社會投資便未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尤其當在職碩士的品質引發疑慮時,更凸顯了這種投資的低效率與資源錯配問題。
5.3 階級固化與不平等加劇
當高學歷成為進入公務體系的隱形門檻時,階級固化與社會不平等便會隨之加劇。經濟弱勢家庭的子女可能因難以負擔大學或碩士學費,而失去透過公職翻轉社會階級的機會,技職體系的學生也因普考名額萎縮而上升管道受阻。這使得教育從促進社會流動的工具,變成了複製階級的工具,出身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歷,而學歷又決定了工作機會,最終擴大了社會的階級鴻溝,並可能引發菁英與基層的對立。
5.4 組織文化官僚化
過度重視學歷也可能導致組織文化的官僚化。當公務體系充滿了重理論、輕實務的高學歷者,組織的溝通與決策模式便可能產生質變。報告可能變得越來越長,充斥著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決策過程則因需要不斷的「研究」與「評估」而變得緩慢。這種趨勢使得政府的運作效率低落,且其政策與語言逐漸與民眾脫節,讓民眾對政府的施政普遍無感。
5.5 創新能力反而下降
一個極具諷刺性的悖論是,高學歷背景的普及,反而可能導致組織的創新能力下降。過度理論化的思維模式,可能使人習慣於依循書本或前例,而不敢承擔風險。相較於習慣動手解決問題的技職背景人才,高學歷者可能更傾向於規避風險,加上官僚習氣的影響,使得整個組織的思維模式趨於同質化。這種行動力的差異,最終削弱了公部門應對新挑戰所需的創新與活力。
六、國際比較:其他國家怎麼做?
6.1 德國:技職教育的典範
德國的雙軌教育體系是技職教育的典範,其核心在於對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同等重視。在德國,約有50%的學生選擇技職教育路徑,技師不僅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其薪資也與大學畢業生相當。這種文化也反映在公部門的人力結構上,公務員並非清一色由大學學歷者組成,同樣重視技職背景的人才。這給台灣的啟示是,社會不應歧視技職,應建立多元的人才管道,並體認到能力比學歷更為重要。
6.2 新加坡:能力導向的選才
新加坡的公務員體系則以其能力導向的選才機制著稱。該國不僅重視實務能力,而非僅僅看重學歷,更建立了嚴格的績效評估制度。他們透過實作導向的考試來測試應試者的真實能力,並以定期的在職訓練與認證來取代對學歷的過度要求。對台灣而言,其經驗的啟示在於應打破學歷迷思,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選才與晉升標準,並輔以完善的持續訓練機制。
6.3 日本:經驗主義的文化
日本的公務員體系則體現了經驗主義的文化,他們更重視年資與在職的實務歷練。在該國,公務員多為大學畢業生,擁有碩士學歷者反而相對較少,因為他們認為職場的在職學習遠比學術殿堂的訓練更為實用。這種不鼓勵過度教育,而強調經驗累積的文化,也值得台灣反思。
6.4 對台灣的啟示
綜合國際經驗,台灣在改革公務員選才制度時,可以有多方面的借鏡。我們可以學習德國的雙軌制,重新重視技職教育;也可以仿效新加坡,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績效制度;同時,參考日本的經驗主義,打破學歷的迷思。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避免過度學術化、文憑主義、忽視實務能力,以及學歷門檻所導致的階級固化等陷阱,以期建立一個更多元、更公平的人力資源體系。
七、政策建議:如何破解學歷通膨?
7.1 短期策略(1-2年):調整誘因
在短期策略上,應首先從調整誘因著手。第一步是改革薪資結構,目標是讓學歷不再是薪資的唯一決定因素。具體作法包括減少「學歷加給」,增加「績效獎金」,讓相同職務的薪資水平趨於一致,藉此強調能力與貢獻,而非文憑,以減少「為了加給而讀書」的現象。第二步是增加技職管道,透過增設不限學歷、以實作能力為主的「技術類」考試,並讓特定職務優先錄用技職背景者,以促進人才的多元性。第三步則是強化實務訓練,建立完善的在職訓練體系,讓專業證照與實務經驗可以取代或抵免學歷要求,從而降低追求高學歷的絕對必要性。
7.2 中期策略(3-5年):制度改革
在中期策略上,應推動更深層的制度改革。首先是改革考試制度,可考慮將高普考整併,不再以學歷作為主要分級標準,並在考試內容中加重實務情境與案例分析,同時增加面試或實作的比重,以打破學歷門檻。其次,應重新定義職務需求,全面檢視各職務的學歷要求,將多數行政職務的學歷門檻降至「高中職以上」即可,僅保留法制、醫療等高度專業化的職務要求高學歷。最後,應推動**「能力本位」的人事制度**,讓升遷與學歷徹底脫鉤,建立客觀的能力評估體系,使表現優異但學歷較低的基層人員也能有晉升至高階職位的機會,打破學歷天花板。
7.3 長期策略(5年以上):文化變革
從長期來看,必須致力於文化變革。政府應帶頭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透過表揚傑出技職人才等方式,宣導「行行出狀元」的價值觀,減少社會對學歷的歧視。同時,也應從源頭改革教育體系,嚴格管制碩士班的設立與畢業標準,減少「文憑工廠」現象,並重新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讓碩士學位重拾其應有的價值。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種**「適才適所」的組織文化**,讓職務設計能真正符合學歷需求,高學歷者從事高階或專業研究工作,基層工作則由具備相應能力的合適人才擔任,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避免人才浪費。
八、結語:學歷不是萬靈丹
數據清楚顯示,台灣公務體系正陷入嚴重的學歷通膨困局。大學以上學歷占比從61.1%飆升至75.8%,碩博士占比更從21.2%暴增至30.6%,而技職背景人才則面臨消失的危機。但我們必須反思:高學歷真的帶來更好的治理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學歷不等於能力,學位也無法代表實務經驗。當學歷通膨帶來人力資源的嚴重錯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社會階級的固化、組織文化的官僚化,甚至創新能力的下降時,我們需要的顯然不是更多的高學歷公務員,而是更多能適才適所的人才。
破解學歷通膨的困局,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包括進行制度改革,讓薪資與升遷不再只看學歷;推動考試改革,打破學歷門檻並重視實務能力;促進文化變革,重新尊重技職專業;以及從源頭進行教育改革,提升學位品質而非數量。公務體系需要的是一個多元的人才結構,既要有具備碩博士學位的政策規劃者,也要有具備專業技能的實務執行者;既要有學術研究的專才,也要有接地氣、懂民心的基層人員。
學歷只是入場券,能力才是決勝關鍵。 當我們過度強調學歷而忽視能力時,最終只會造成碩士當清潔隊員、博士做打雜工的人才浪費,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是時候認真思考,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高學歷的公務員了。或許,一個經驗豐富、接地氣的基層人員,遠比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碩士更能服務人民。學歷通膨不是進步,而是泡沫。是時候戳破這個泡沫了。
數據說明
資料來源: 銓敘部「行政機關公務人員人數按教育程度分」、「衛生醫療機構公務人員人數按教育程度分」統計
資料期間: 民國103年底至113年底(2014-2024年)
資料範圍: 行政機關、衛生醫療機構公務人員(總計性別與官等別)
教育程度分類:
- 博士: 研究所博士學位
- 碩士: 研究所碩士學位(含一般碩士、在職碩士)
- 大學: 大學學士學位
- 專科: 專科學校畢業
- 高中職: 高中、高職畢業
- 國中以下: 國中、初中、初職及以下
分析指標說明:
- 大學以上學歷占比:(博士+碩士+大學)÷ 總人數
- 碩博士占比:(博士+碩士)÷ 總人數
- 技職學歷占比:(專科+高中職)÷ 總人數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如有數據疑問,歡迎透過網站留言功能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10年變局(總覽):行政擴張、公營萎縮、高齡化與女性崛起
銓敘部103-113年統計全解析。本系列文章深入探討台灣公務體系10年來的四大結構性變革:行政機關人力增9.3%、公營事業減11.9%、50歲以上高齡層增至34.9%、女性占比達43.37%。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變革(二):高齡化危機
本篇為「公務體系10年變局」系列第二篇。數據顯示,103-113年50歲以上公務人員占比從28.8%攀升至34.9%,公立學校與衛生醫療機構老化尤為嚴重,知識傳承與退休潮壓力成為巨大挑戰。
2025年10月20日
身心障礙者公務人員困境(總覽):政策失靈與改革之路
10年減少7%,肢體障礙者銳減24%,簡任官僅2.1%...本系列深入解析台灣身心障礙公務員就業政策全面失靈的數據、原因與解方。從數據看見人權,從國際經驗尋找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