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荒與老將退:公務體系的世代斷層危機

發布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新血荒與老將退:公務體系的世代斷層危機

數據來源: 銓敘部「全國公務人員人數按年資分」統計(103-113年底)
分析期間: 民國103年至113年(2014-2024,10年期)
核心發現: 新人減少16.1%,資深老將暴增63.5%,20-24年老將退休潮腰斬55.4%,世代結構正在劇烈重整


一、驚人的數字:世代結構正在崩解

當我們攤開銓敘部的年資統計,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浮現:台灣公務體系正經歷一場劇烈的世代重整。新人銳減、中堅激增、老將退休、資深延退,四股力量同時作用,導致年資結構從傳統金字塔型崩解為不規則的倒T型。

年資結構極端化趨勢

1.1 新血荒:未滿5年新人銳減16.1%

公務體系正明顯面臨新血荒的問題。年資未滿5年的新人世代,人數從103年的62,856人(占總數18.1%)大幅減少至113年的52,731人(占總數14.5%),淨減少了超過一萬人,降幅達16.1%。這不僅反映了公部門對年輕世代的吸引力可能正在下降,也意味著組織正失去寶貴的新鮮想法與創新動能,長此以往將導致嚴重的世代失衡。

1.2 退休潮:20-24年老將腰斬55.4%

最驚人的變化發生在年資20至24年的老將世代,其人數在10年內從69,593人(占總數20.0%)崩跌至31,045人(占總數8.6%),人數幾乎腰斬,降幅高達55.4%。這批大約在1990年代初期進入公部門的員工,正值50至55歲的退休高峰期,他們的集體退離不僅帶走了大量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更在組織中造成了「斷層式」的人力缺口。

1.3 延退潮:30年以上資深老將暴增63.5%

與退休潮相對的是延退潮的出現。年資超過30年的資深老將,人數從39,461人(占總數11.3%)暴增至64,503人(占總數17.8%),增幅高達63.5%。此現象主要歸因於法定退休年齡的提高、年金改革帶來的壓力,以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等因素。雖然留住了經驗,但也可能造成高階職位壅塞,影響後進的升遷機會。

1.4 中堅激增:5-9年世代成長31.2%

在這片變動中,唯一看似正面的消息來自年資5至9年的中堅世代,其人數從52,316人增長至68,650人,增幅達31.2%。這批人員的增長可能受惠於2015至2018年間的「黃金招募期」。然而,隱憂在於,當初作為新人的他們湧入系統,但如今最年輕的新血卻再次斷流,顯示人力補充的穩定性存在極大問題。


二、世代斷層指數:失衡程度有多嚴重?

我們創建一個「世代斷層指數」來量化失衡程度:(20年以上資深人員)÷(未滿10年年輕人員)

世代斷層指數與留任追蹤

2.1 斷層指數的演變

在103年,年輕世代(未滿10年)的人數為115,172人(33.1%),而資深世代(20年以上)為156,981人(45.1%),世代斷層指數為1.36。到了113年,年輕世代人數微增至121,381人(33.4%),資深世代則減少至129,592人(35.7%),指數隨之降至1.07。從表面上看,指數下降似乎意味著失衡狀況有所緩解,但其背後的主因,是大量20至24年年資的老將屆齡退休所致。因此,這並非結構優化的正面訊號,而是**「斷層式」人力流失**所帶來的被動結果,且指數依然大於1,顯示資深人員數量仍多於年輕人員。

2.2 世代留任追蹤:5年後還剩多少人?

透過追蹤103至108年各年度新進人員在5年後的留任情況,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 入職年份 | 5年後人數比例 | 解讀 | |---------|-------------|------| | 103年新人 | 83% | 流失17%或晉升 | | 104年新人 | 118% | 該年資級距增加(可能有外部調入)| | 105年新人 | 131% | 同上 | | 106年新人 | 137% | 同上 | | 107年新人 | 125% | 同上 | | 108年新人 | 130% | 同上 |

數據顯示,除了103年的新人外,其後幾年新進人員在5年後,其所屬的年資級距人數不減反增,比例甚至超過100%。這可能反映了當時「黃金招募期」的效應,或是因為有從外部機關調入或不同管道進用的人員(如約聘轉正)被納入統計。然而,核心問題依然存在:儘管過去某個時期的中堅力量看似穩固,但近年來最年輕的新血招募已再次出現大幅減少的警訊。


三、行政機關 vs 公營事業:兩個極端的故事

不同機關類型面臨截然不同的世代困境。

公營事業vs行政機關年資對比

3.1 行政機關:漸進式老化

行政機關的平均年資在10年內從15.48年微幅上升至16.01年,呈現漸進式老化的趨勢。

年資結構變化:

| 年資級距 | 103年占比 | 113年占比 | 變化 | |---------|----------|----------|------| | 未滿5年 | 19.7% | 14.8% | -4.9pp(新血荒)| | 5-9年 | 17.7% | 22.8% | +5.1pp(中堅激增)| | 10-14年 | 11.8% | 12.7% | +0.9pp | | 15-19年 | 11.7% | 13.9% | +2.2pp | | 20-24年 | 19.6% | 9.2% | -10.4pp(退休潮)| | 25-29年 | 11.7% | 9.9% | -1.8pp | | 30年以上 | 7.8% | 16.7% | +8.9pp(翻倍!) |

從結構變化來看,最驚人的趨勢是年資30年以上者的占比從7.8%翻倍至16.7%。與此同時,新人占比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而20至24年年資者的退休潮則造成了超過10個百分點的人力缺口。這些數據表明,行政機關的組織結構正日益「頭重腳輕」,資深人員比例過高,而新血補充嚴重不足。

3.2 公營事業:驟降式年輕化

相較之下,公營事業則呈現驟降式的年輕化,其平均年資在10年內從20.47年大幅降低至16.09年,驟降了4.38年,降幅超過20%。

年資結構變化:

| 年資級距 | 103年占比 | 113年占比 | 變化 | |---------|----------|----------|------| | 未滿5年 | 15.1% | 18.8% | +3.7pp | | 5-9年 | 9.3% | 16.6% | +7.3pp | | 10-14年 | 8.0% | 10.1% | +2.1pp | | 15-19年 | 10.5% | 13.0% | +2.5pp | | 20-24年 | 22.9% | 6.2% | -16.7pp(崩潰式退休)| | 25-29年 | 6.5% | 13.4% | +6.9pp | | 30年以上 | 27.6% | 21.9% | -5.7pp |

其結構變化的主因是20至24年年資世代的崩潰式退休,占比驟減了16.7個百分點。儘管年資30年以上者的占比依然偏高(21.9%),但已較103年有所下降。年輕世代(未滿10年)的占比則提升至35.4%。這顯示公營事業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強制換血」**。

3.3 兩種危機,兩種挑戰

行政機關與公營事業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危機。行政機關的危機在於漸進式但不斷加速的老化,年資30年以上的資深者占比翻倍,雖然經驗豐富,但可能導致組織缺乏創新動能,且新人的嚴重不足將使未來的接班出現困難。而公營事業的危機則在於大量資深人員的快速退休,導致了嚴重的經驗流失。雖然組織換血速度快,但可能出現知識與技能的傳承斷層,使得新進人員的培訓與適應壓力巨大。


四、年資金字塔的崩解:從穩健到失衡

傳統的健康組織,年資結構應呈「金字塔型」:年輕人多、資深者少,形成穩定的梯次。但台灣公務體系的金字塔正在崩解。

年資金字塔的崩解

4.1 各年資級距變化率

| 年資級距 | 變化率 | 淨變化人數 | 觀察 | |---------|-------|----------|------| | 未滿5年 | -16.1% | -10,125人 | 新血荒 | | 5-9年 | +31.2% | +16,334人 | 黃金招募期遺留 | | 10-14年 | +14.2% | +6,049人 | 平穩成長 | | 15-19年 | +18.5% | +7,777人 | 穩定留任 | | 20-24年 | -55.4% | -38,548人 | 退休潮 | | 25-29年 | +15.8% | +7,471人 | 等待退休 | | 30年以上 | +63.5% | +25,042人 | 延退潮 |

4.2 結構失衡的四大證據

年資結構的失衡可以從四個主要證據中看出。證據一:新人缺口,未滿5年年資的新人占比從18.1%降至14.5%,顯示每年新進的人數已不足以補充退休人力。證據二:中層斷裂,年資20至24年的中堅幹部人數腰斬55.4%,他們的集體退休造成了嚴重的「經驗斷層」。證據三:頂層堆積,年資30年以上的資深人員暴增63.5%,占比從11.3%攀升至17.8%,他們的延後退休造成了後進人員的「升遷瓶頸」。證據四:金字塔崩解,健康的組織年資結構應為底寬頂窄的金字塔型,但113年的結構圖已明顯呈現腰部細、頂部重的「倒T型」失衡狀態。


五、世代斷層的五大危機

5.1 經驗流失危機

世代斷層首先引爆的是經驗流失危機。年資20至24年的中堅幹部人數腰斬,他們帶走了大量難以量化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雖然年資30年以上的資深人員依然在職,但他們可能與基層業務有所脫節,而新進人員的不足,使得知識與技能的有效傳承變得極為困難。這種經驗的流失,將直接損害政策的延續性,降低組織在面對重大天災或複雜法規執行時的應變能力,並削弱跨部門協調的效能。

5.2 創新動能危機

其次,創新動能的危機也隨之而來。當組織中代表新思維的新進人員占比僅剩14.5%,而習慣於既有工作模式的資深人員占比卻高達35.7%時,組織的老化將不可避免地扼殺創新活力。這不僅會使政府在推動數位轉型等新興政策時遭遇更大的阻力,也可能因決策圈缺乏年輕世代的觀點,而使政策與社會的真實需求脫節,變革的步伐將遠遠落後於民間企業。

5.3 升遷瓶頸危機

資深人員的延後退休,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升遷瓶頸危機。當高階職位被長期佔據,中堅世代的公務員便無法獲得晉升機會,這將嚴重打擊其工作士氣。對於新進人員而言,職涯前景的黯淡也使他們看不到未來,從而加劇了人才的流失。年資30年以上者占比高達17.8%,而新人卻在過去十年減少了16.1%,這種惡性循環將使組織的活力不斷被侵蝕。

5.4 世代衝突危機

高達30年的年齡差距,使得世代間的衝突危機日益凸顯。資深世代(50-60歲)與新人世代(25-35歲)在價值觀、工作方式及溝通模式上存在巨大差異,而作為兩代間重要橋樑的中間世代(年資20-24年)卻因退休潮而大量流失。資深者強調年資倫理與穩定,而年輕人更重視能力、效率與彈性,這種文化上的衝突,若無人居中協調,將會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團隊的協作與運作效率。

5.5 財政負擔危機

最後,世代斷層也帶來了財政負擔的危機。一方面,大量高薪的資深人員延後退休,使得政府的人事成本持續攀升;另一方面,退休潮的來臨也對退撫基金造成了巨大的短期支付壓力,使得年金改革的爭議持續不斷。據估算,僅年資30年以上者增加的2萬5千多人,每年就可能讓人事成本增加約150至210億元,這對本已緊張的政府財政構成了沉重負擔。


六、為什麼會發生世代斷層?

6.1 結構性因素

世代斷層的形成,首先源於深刻的結構性因素少子化的衝擊直接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不同年代的出生人口數差異,反映在公務體系中,就形成了某些年資級距人數的斷層。其次,退休制度的變革,如法定退休年齡的提高、年金改革帶來的壓力,以及優惠退休方案的取消,都促使資深人員選擇延後退休。最後,招募政策的搖擺不定,例如在某些年份因財政困難而減少招募,在另一些年份又擴大招募,這種不穩定的進用策略,使得人力結構的梯次發展難以穩定,時而出現斷流,時而又集中湧入。

6.2 吸引力下降

公部門對年輕世代吸引力的下降,是新血荒的直接原因。在薪資競爭力方面,公職的起薪已明顯不及科技業與金融業,且薪資成長緩慢,加上年金改革使得退休後的保障吸引力大不如前。在工作環境方面,僵化的體制、繁瑣的程序、論資排輩的文化,以及有限的創新空間,都讓追求成就感與自主性的年輕世代望而卻步。此外,社會觀感的改變也扮演了關鍵角色,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穩定工作,在現代年輕人眼中,可能變成了「薪資不高、缺乏挑戰」的代名詞。

6.3 留任困難

除了難以吸引新人,留住既有人才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首先,職涯發展受限是主因,升遷緩慢、天花板過低,加上高階職位被資深者長期佔據,使得優秀的中堅人才因看不到前景而外流至民間企業。其次,工作壓力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基層公務員往往業務繁重,同時還要背負「公務員很涼」的社會刻板印象與不理性的民意壓力。最後,相較於民間企業,公部門在工作模式上缺乏彈性,例如遠距工作不易推行、工時固定等,這些都使得公職在與民間企業的搶人大戰中處於劣勢。


七、國際比較:其他國家怎麼做?

7.1 新加坡:菁英化與市場化

新加坡採取菁英化與市場化的策略,透過提供極具競爭力的高薪來吸引頂尖人才,其部長級官員的年薪甚至可達數百萬美元。該國同時實施嚴格的績效評估與淘汰機制,並讓公部門的薪資與民間企業連動,以保持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作法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進入公部門,使組織保持年輕化與高效率,但同時也面臨著「菁英主義」可能導致政策與民意脫節的批評。

7.2 日本:終身雇用與漸進改革

日本則長期維持終身雇用制,以確保組織的穩定性,但近年來也開始逐步引入績效評估,並提供優惠的退休方案,鼓勵資深者提前退休,以緩解組織老化的問題。此外,日本也積極增加女性、外國人等多元人才的進用,並推動「工作方式改革」。儘管如此,日本公部門的老化問題依然嚴重,其在穩定與改革之間尋求平衡的經驗,與台灣當前所面臨的挑戰有許多相似之處。

7.3 美國:彈性化與專業化

美國的公務員體系則展現了高度的彈性化與專業化。該國大量採用「約聘制」以保持人力運用的彈性,並針對科技、法律等專業職位提供更具彈性的薪資方案。此外,明確劃分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權責,使得專業人才更願意在特定領域貢獻所長。這種模式能夠快速因應社會需求來調整人力,但也存在穩定性較差、人員流動率高,以及政治化風險較高等缺點。

7.4 對台灣的啟示

從各國經驗中,台灣可以獲得諸多啟示。我們應借鏡國際,探索薪資彈性化的可行性,讓不同專業的職務能有差異化的薪酬;思考退休制度的彈性,提供資深人員多元的退休選項;建立多元的進用管道,不將雞蛋全放在考試這一個籃子裡;並強化訓練與發展,讓員工在組織內能持續成長。然而,在改革的同時,也必須避免過度市場化而忽略了公部門的社會責任,或因追求菁英化而損害了機會的平等,更要警惕短期主義,以長遠的眼光進行人力規劃。


八、政策建議:如何應對世代斷層?

8.1 短期策略(1-2年):止血與穩定

為應對眼前的危機,短期內應採取止血與穩定的策略。首先,必須加強招募力道,透過增加考試錄取名額、改善招募文宣形象,甚至提供新進人員津貼等方式,力求將新人占比拉回至18%以上,以緩解新血荒。其次,應積極推動彈性退休,提供具吸引力的優退方案或部分工時退休等選項,並建立「資深顧問」制度,讓經驗得以傳承,同時釋出晉升空間。最後,應立即強化經驗傳承的機制,透過建立師徒制、系統化整理業務SOP及知識庫等方式,將退休潮所帶來的經驗流失衝擊降至最低。

8.2 中期策略(3-5年):調整與優化

在中期策略上,應著重於調整與優化現有制度。首要之務是改革薪資結構,針對資訊、法律等專業職務提高薪資加給,並強化績效獎金與考績的連動,以提升公職的薪資競爭力。其次,應建立快速晉升管道,設立以能力和貢獻為核心的「績優快速升等」機制,或增加「專業職」的職等,讓優秀的年輕人才不需論資排輩,也能看見職涯發展的希望。此外,也應推動工作彈性化,擴大彈性上下班與遠距工作的適用範圍,並改善辦公環境與福利,以適應新世代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滿意度並降低流失率。

8.3 長期策略(5年以上):結構性變革

從長期來看,必須進行結構性的變革。首先應全面檢討退休制度,建立如55至70歲自選退休年齡、退休金與貢獻度掛鉤等更具彈性的機制,以平衡不同世代的需求並減輕財政壓力。其次,應重新設計考試制度,增設不限學歷、以實作為主的「專業職」特考,或擴大「業界轉公職」的彈性管道,以吸納更多元的專業人才。最後,必須建立長期的人力規劃機制,透過每五年進行一次的人力需求評估,並根據退休預測來提前調整招募計畫,建立「人才儲備池」,以避免人力結構的劇烈波動,實現組織的平穩發展。


九、結語:世代斷層不是宿命

數據清楚顯示,台灣公務體系正經歷一場嚴峻的世代斷層危機。新人銳減16.1%所引發的新血荒,正威脅著組織的基礎活力;年資20至24年的老將人數腰斬55.4%,其退休潮帶走了大量寶貴的經驗;而年資30年以上的資深者暴增63.5%,其延後退休則造成了嚴重的升遷瓶頸。在行政機關,組織老化問題日益加劇;在公營事業,驟然的年輕化則帶來了經驗斷層的隱憂。

然而,世代斷層並非不可逆轉的宿命,它是一個需要透過結構性解方來應對的結構性問題。對於年輕世代,我們必須提升薪資待遇與發展空間,讓他們願意來,也留得住。對於中堅世代,我們必須釋放升遷的舞台,讓他們得以發揮長才。對於資深世代,我們應提供更具彈性的退休選項,並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而對於整體組織而言,則必須建立長期的人力規劃,推動從論資排輩到重視績效的文化變革,並強化跨世代間的對話與理解。

世代斷層威脅的不只是公務體系本身,更是整個國家的治理能力。當政策制定者與人民世代脫節,當組織缺乏創新動能,當經驗無法傳承,後果是全體社會承擔。

改革不易,但不改革的代價更大。

是時候認真面對這個問題,採取行動了。


數據說明

資料來源: 銓敘部「全國公務人員人數按年資分」統計
資料期間: 民國103年底至113年底(2014-2024年)
資料範圍: 全國公務人員(含行政機關、公營事業機構、衛生醫療機構等)

年資級距說明:

  • 未滿5年: 主要為新進人員
  • 5-9年: 初級至中級幹部
  • 10-14年: 中級幹部
  • 15-19年: 資深幹部
  • 20-24年: 即將退休的老將
  • 25-29年: 資深老將
  • 30年以上: 超資深員工,多已屆退休年齡

分析指標說明:

  • 世代斷層指數:(20年以上人數)÷(未滿10年人數),指數>1表示資深多於年輕,世代失衡
  • 留任追蹤: 追蹤某年度新進人員,5年後該年資級距的人數變化(簡化模型,未考慮調動)
  • 平均年資: 該年度所有人員年資的平均值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如有數據疑問或政策建議,歡迎透過網站留言功能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10年變局(總覽):行政擴張、公營萎縮、高齡化與女性崛起

銓敘部103-113年統計全解析。本系列文章深入探討台灣公務體系10年來的四大結構性變革:行政機關人力增9.3%、公營事業減11.9%、50歲以上高齡層增至34.9%、女性占比達43.37%。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變革(二):高齡化危機

本篇為「公務體系10年變局」系列第二篇。數據顯示,103-113年50歲以上公務人員占比從28.8%攀升至34.9%,公立學校與衛生醫療機構老化尤為嚴重,知識傳承與退休潮壓力成為巨大挑戰。

2025年10月20日

身心障礙者公務人員困境(總覽):政策失靈與改革之路

10年減少7%,肢體障礙者銳減24%,簡任官僅2.1%...本系列深入解析台灣身心障礙公務員就業政策全面失靈的數據、原因與解方。從數據看見人權,從國際經驗尋找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