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發現:性別結構的歷史性逆轉
根據銓敘部103-113年原住民族任公務人員統計資料,台灣原住民族公務體系在過去10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性別翻轉。其中,女性人數從2,106人暴增至2,774人,增幅高達31.72%(+668人),而男性人數則從4,628人銳減至4,005人,減幅為13.46%(-623人)。這一消長使得女性占比從31.27%飆升至40.92%,驚人地增加了9.65個百分點。在總人數僅從6,734人微增至6,779人(增幅0.67%)的背景下,這種劇烈的性別結構變化顯得尤為突出。
這組數據顯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男性大量流失,女性強勢補位,性別結構發生歷史性逆轉。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族女性占比的增長速度(10年增加9.65個百分點)是整體公務員女性占比增長速度(10年增加2.26個百分點)的4.3倍,這充分展現了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體系的爆發性崛起。

一、性別翻轉的軌跡:從31.3%到40.9%
1.1 女性占比的逐年攀升
| 年份 | 總人數 | 男性 | 女性 | 女性占比 | 年增幅 | |------|--------|------|------|----------|--------| | 103年 | 6,734 | 4,628 | 2,106 | 31.27% | - | | 105年 | 6,597 | 4,340 | 2,257 | 34.21% | +2.94個百分點 | | 107年 | 6,661 | 4,255 | 2,406 | 36.12% | +1.91個百分點 | | 109年 | 6,806 | 4,265 | 2,541 | 37.33% | +1.21個百分點 | | 111年 | 6,705 | 4,114 | 2,591 | 38.64% | +1.31個百分點 | | 113年 | 6,779 | 4,005 | 2,774 | 40.92% | +2.28個百分點 |
從數據中可以觀察到,女性占比的攀升軌跡穩定而持續,平均每年增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105至107年間的增速最快,兩年內增加了1.91個百分點。而在112至113年,增速再次加快,單年增長了2.28個百分點,這可能與疫情後考試恢復常態有關。
1.2 男女消長的矛盾現象
在總人數僅微增45人的背景下,男女數量的變化呈現出劇烈的對比。女性公務員的人數在10年內從2,106人增至2,774人,實現了**+31.72%的爆發式增長**;而男性則從4,628人持續流失至4,005人,減少了13.46%。這種「男退女進」的雙向動態,深層地反映了男性可能因薪資競爭力等因素而轉職或退休,而女性則憑藉著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與考試競爭力的增強,強勢填補了人力缺口,並抓住了公務員職業所提供的穩定發展機會。
1.3 與整體公務員的對比
將此現象與整體公務員的數據對比,更能凸顯其獨特性。
| 指標 | 原住民族公務員 | 整體公務員 | 差異 | |------|----------------|------------|------| | 女性占比增幅(10年) | +9.65個百分點 | +2.26個百分點 | 4.3倍 | | 女性人數增長率 | +31.72% | +10.0% | 3.2倍 | | 男性人數變化 | -13.46% | +0.4% | 逆向發展 |
結論十分清晰: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體系中的崛起速度,無論是從占比增幅(快4.3倍)還是人數增長率(高3.2倍)來看,都遠遠超過了整體趨勢。與此同時,男性人數的變化更呈現逆向發展。這不僅是性別平權的展現,更是教育成功翻轉族群與性別弱勢的雙重證明。

二、族別差異:誰的女性占比增長最快?
2.1 前5大族別的性別變化
| 族別 | 103年人數 | 113年人數 | 變化 | 103年女性占比 | 113年女性占比 | 占比增幅 | |------|-----------|-----------|------|---------------|---------------|----------| | 阿美族 | 1,400 | 1,549 | +10.6% | 30.3% | 39.6% | +9.4個百分點 | | 排灣族 | 1,597 | 1,645 | +3.0% | 36.4% | 46.0% | +9.6個百分點 | | 泰雅族 | 1,296 | 1,160 | -10.5% | 24.2% | 34.1% | +9.9個百分點 | | 布農族 | 832 | 900 | +8.2% | 33.5% | 42.8% | +9.2個百分點 | | 太魯閣族 | 547 | 555 | +1.5% | 26.1% | 36.4% | +10.3個百分點 |
深入分析各族群的數據,可以發現幾個關鍵趨勢。太魯閣族女性占比的增幅最大,十年內從26.1%飆升至36.4%,增加了10.3個百分點。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發生在泰雅族,其總人數雖然下降了10.5%,但女性占比卻大增9.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該族群的男性公務員流失極為嚴重,而女性人數則不減反增。此外,排灣族的女性占比已達到46.0%,在各族群中居於領先,最接近性別平等。一個令人振奮的趨勢是,所有主要族別的女性占比均增長了9個百分點以上,這展現了此一性別結構變遷是跨族群的一致現象。
2.2 泰雅族的矛盾現象:人數下降,女性崛起
泰雅族是前五大族群中唯一公務員總人數下降的族群(-10.5%),但其內部的性別結構卻發生了劇烈逆轉。數據顯示,泰雅族男性公務員的人數在10年內從982人銳減至765人,流失了超過五分之一(-22.1%);而女性公務員則逆勢增長,從314人增加到395人,增幅達四分之一(+25.8%)。
2.3 排灣族的領先地位:女性占比46.0%
排灣族是原住民族公務員中女性占比最高的族群,已達到46.0%,距離50%的性別平等目標僅差4個百分點。這可能與排灣族傳統文化中女性地位相對較高(例如存在女性貴族與女性繼承制度)有關,也可能受益於屏東、台東等地區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教育資源的投入,使得該族群女性在社會工作、教育等領域的就業率相對較高。

三、教育翻轉:大學以上學歷從33.2%飆升至57.4%
3.1 教育程度的結構性變革
| 教育程度 | 103年人數 | 103年占比 | 113年人數 | 113年占比 | 變化 | |----------|-----------|-----------|-----------|-----------|------| | 博士 | 10 | 0.1% | 34 | 0.5% | +240.0% | | 碩士 | 299 | 4.4% | 667 | 9.8% | +123.1% | | 大學 | 1,936 | 28.7% | 3,196 | 47.1% | +65.1% | | 大學以上合計 | 2,245 | 33.2% | 3,897 | 57.4% | +73.6% | | 專科 | 2,377 | 35.3% | 1,955 | 28.8% | -17.8% | | 高中職 | 2,058 | 30.6% | 902 | 13.3% | -56.2% | | 國中以下 | 54 | 0.8% | 25 | 0.4% | -53.7% |
原住民族公務人員的教育程度在過去十年經歷了驚人的翻轉。大學以上學歷的占比從33.2%飆升至57.4%,增加了24.2個百分點。其中,碩士人數增長了123.1%,博士人數更是增長了240.0%。與此相對,高中職及以下學歷的占比則從31.4%暴跌至13.7%。這一結構性的變革,清晰地顯示了政府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族教育的投資(如升學優待與獎學金)已開花結果,高等教育的普及,徹底翻轉了原住民族在公務體系中的學歷結構與競爭力。
3.2 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的關鍵角色
雖然統計數據未直接提供性別與教育程度的交叉分析,但從宏觀數據中可以合理推論,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是推動此次性別翻轉的關鍵驅動力。鑑於全國女性的高等教育就讀率已普遍超過男性,且在傳統上處於教育弱勢的原住民女性近年來奮起直追,她們在新增的1,652名大學以上學歷公務員中,佔了增量的40.4%(新增668位女性),此比例與她們在原住民公務員中的總占比(40.9%)高度吻合,顯示了教育是原住民女性突破傳統限制、進入公部門的重要途徑。

四、考試制度的影響:原住民特考 vs. 高等考試
4.1 考試種類的變化趨勢
| 考試種類 | 103年 | 113年 | 變化 | |----------|-------|-------|------| | 高等考試 | 319 | 694 | +117.6% | | 普通考試 | 120 | 132 | +10.0% | | 原住民特考 | 1,527 | 2,096 | +37.3% | | 其他特考 | 2,873 | 2,209 | -23.1% |
從考試制度的影響來看,高等考試及格的人數在十年內增長了117.6%,增速最快,這直接反映了原住民族考生在教育程度提升後,通過這項起薪較高、升遷較快考試的比例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作為原住民族進入公務體系主要管道的原住民特考,其及格人數也穩定增長了37.3%。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特考(如警察、關務特考)的人數則下降了23.1%,這可能反映了原住民族的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化,不再僅集中於傳統的特定考試類別。
4.2 高等考試的性別意涵
高等考試人數的翻倍增長,其背後具有深刻的性別意涵。鑑於高等考試的應考主力是大學以上學歷者,而我們已知原住民族女性的教育程度與公務員占比都在此期間大幅提升,因此可以合理推論,女性在高等考試中的優異表現,是推動此次性別結構翻轉的重要力量。她們透過教育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並成功通過了更具挑戰性的高等考試,從而成為推動女性在公務體系中崛起的重要推手。
五、政策啟示:原住民族女性崛起的背後
5.1 教育政策的成功
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體系的崛起,首先歸功於教育政策的成功。過去二十年來,政府持續深化對原住民族的教育優待政策,如升學加分、獎學金及設立專班等,其成效在十年後的今天於公務體系中清晰顯現。大學以上學歷者占比從33.2%飆升至57.4%,高等考試及格人數翻倍,而傳統上在教育資源上處於弱勢的女性,顯然受益尤為明顯。為延續此一正面趨勢,政府應持續投入原住民族的高等教育資源,特別是強化在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對原住民女性的培力,並建立公務員師徒制度,以協助新進人員更好地適應職場。
5.2 性別平權的雙重意義
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員中占比的大幅提升,具有族群平權與性別平權的雙重意義。在族群平權層面,這提升了原住民族在公務體系中的代表性,有力地打破了「原住民只能從事基層工作」的刻板印象。在性別平權層面,這代表著原住民女性成功突破了傳統社會的性別角色限制,她們在家庭與部落中的經濟地位隨之提升,並為下一代的原住民女孩樹立了追求自我實現的榜樣。
5.3 男性流失的警訊
然而,我們不能將男性公務員人數減少13.5%的現象,僅僅視為「女性崛起」的附帶結果,而應正視其背後男性流失的結構性問題。其可能原因包括公務員起薪相對於民間企業薪資競爭力不足,使得需要承擔家庭經濟重擔的男性更可能選擇其他高薪工作;或是男性對於「穩定但缺乏挑戰性」的公務員職業刻板印象感到不符期待。此外,資深男性公務員的退休潮,而年輕男性補充不足,也是原因之一。為此,政府應考慮提升公務員的薪資競爭力,並強化職涯發展的多元性,以吸引並留住不同性別的優秀人才。
5.4 距離性別平等還有多遠?
儘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40.9%的女性占比,距離50%的性別平等目標仍有9.1個百分點的差距。以目前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增速估算,預計還需要9至10年的時間才能達成。為了加速此進程,建議政府可考慮設定明確的性別平等目標(如「2030年達成45%」),並積極強化女性的升遷管道,確保高階主管的性別比例能反映基層的變化。此外,完善的托育與育嬰支持,以及尊重部落文化的友善工作環境,都是讓原住民女性能夠兼顧家庭、文化與事業的關鍵配套措施。
六、結論:翻轉進行式
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體系的崛起,是台灣過去10年最令人振奮的社會變遷之一。從31.3%到40.9%的躍升,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教育翻轉的豐碩成果、性別平權的關鍵里程碑、族群平等的實質進展,以及世代交替的嶄新契機。年輕且高學歷的原住民女性,正成為公務體系中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正視並因應男性的流失問題,並且意識到距離50%的性別平等目標仍有9.1個百分點的差距。此外,高階主管的女性占比是否同步提升,以及教育與就業的連結是否能持續強化,都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未來10年,如果政策得當,原住民族公務員有機會達成真正的性別平等。這不僅是統計數字的達標,更是族群自信、性別尊嚴、社會正義的全面實現。
延伸閱讀:
授權聲明:本文採用 CC BY-NC-SA 4.0 授權,歡迎註明出處後非商業使用與改作。
相關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10年變局(總覽):行政擴張、公營萎縮、高齡化與女性崛起
銓敘部103-113年統計全解析。本系列文章深入探討台灣公務體系10年來的四大結構性變革:行政機關人力增9.3%、公營事業減11.9%、50歲以上高齡層增至34.9%、女性占比達43.37%。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變革(二):高齡化危機
本篇為「公務體系10年變局」系列第二篇。數據顯示,103-113年50歲以上公務人員占比從28.8%攀升至34.9%,公立學校與衛生醫療機構老化尤為嚴重,知識傳承與退休潮壓力成為巨大挑戰。
2025年10月20日
公務體系變革(三):女性崛起
本篇為「公務體系10年變局」系列第三篇。103-113年,女性公務員占比從41.11%提升至43.37%,人數增長10%,遠超男性的0.4%。數據揭示了教育提升與職業偏好轉變如何推動女性在公務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